唐武宗会昌六年(846)象山始建县学(儒学)。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,王关撰《始建学校碑》。
唐宣宗大中四年(850)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。
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(1218)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。
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),居民50家为一社,择社长以教耕桑,称社学。
明初,延请生员中有学行者训民子弟,正月开学,腊月止。成化间(1465-1487)有社学24处。
明万历三十年(1602)在儒学南,建聚奎书院。
清康熙六十年(1721)在学宫东建书院,仍名丹山书院,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。
清乾隆十八年(1753)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,至道光间更名缨溪书院。
清道光八年(1828)邑人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。
清咸丰二年(1852)里人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。
清同治十三年(1874)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,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。
清光绪二年(1876)于城西严氏地筑书院,亦名丹山书院。
清光绪八年(1882)里人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,至光绪三十三年,改为珠山完全小学。
清光绪二十五年(1899)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为养正书院。至光绪三十一年,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。
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十一月,清政府设学务大臣,翌年颁《奏定学堂章程》。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,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。至三十二年,始达小学改为私立。
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正月七日,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(丹山书院)开办师范传习所,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,二月,毕业。此后继任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。
清宣统三年(1911),有小学堂18所。
民国元年,昌国卫体仁会同仁创办体仁女子初级小学,石浦基督教循道公会开办私立斐迪小学。其后,儒雅洋何旭蕉创办广志女校(四年后停办)。
民国4年,丹城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德小学。
民国9年,傅规清筹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,免费劝导女子就读。
民国10年,县有小学79所。
民国18年,增至120所,其中公立89所、私立31所,学生5246人。
民国27年(1938)3月,墙头欧氏办“私立立三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”。
民国28年6月,东陈假鉴池公祠创办“厚生职业补习学校”,招收因战事辍学回乡之初、高中学生入学,不久改为立三分校。
民国28年,有高小14所、初小110所、短期小学38所,学生11961人。
民国29年,乡镇办完小,称乡(镇)中心国民学校;村办初小,称保国民学校,立三分校并入“立三”。次年,日军入侵,迂至着衣亭珠山庙。抗战期间,完小减至11所,初小减至95所,学生8750人。
民国31年,建“定象两县联立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”,校址设于宁海和平番普福寺。
民国32年5月,省教育厅批准立三补校为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。
民国33年12月,批准定象联中为象山县立初级中学。
民国34年,政府实行“强迫教育”,但学龄儿童入学率仅40.7%。
民国37年,有乡(镇)中心国民学校26所、保国民学校193所、私立小学12所,学生12107人。
民国37年,象山县立初级中学、县私立立三初级中学两校有学生510人。
民国38年,办“树人中学”,不久停办。
1949年,小学减至192所、285班,学生8170人,入学率20%,政府接管两所初中。
解放后,小学得以恢复和发展,1952年,国家接管全县小学,区办区校,小学增至325所,学生21081人。
1952年12月,立三转为公办,改称县第二初级中学。
1953年,经整顿巩固,缩减96所。
1956年,县第一初中增设高中部,改称象山中学,第二初中改为第一初中。珠溪、儒雅洋、东溪三小学附设初中班,分别定名为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初中。
1957年,石浦以原斐迪小学为校舍建立民办跃进初级中学,招生112人。
1958年秋,西周、贤库、南庄、寇塘、鹤浦开办初中,依次以第五、第六、第七、第八、第九命名。是年,全县有高、初中学生2111人。宁、象合治期间,撤销南庄、贤摩、西周三所初中。
1958年,村校转民办,民办小学增至243所,公办降至68所。
1960年,石浦、珠溪二所初中增设高中部,并新办民主、新兴二所初中。宁、象分县后,调整中学布局,撤销石中、珠中高中部和民主、新兴三所初中。1966年,跃进初中更名为“鲁迅中学”(1968年并入石浦初中)。学生减至1888人,其中高中生261人。
1961年重行调整,公办小学恢复至279所,民办减至26所。
1964年,贯彻“两种教育制度,两种劳动制度”方针,兴办耕读小学351所,次年增至703所,学生25647人。全县小学达885所,学生58790人,入学率为89.6%。
“文革”开始,耕读小学大部停办,少数转民办,各中学“停课闹革命”。
1968年,“工人宣传队”、“贫下中农宣传队”进驻学校。
1969年,除城镇10所小学外,农村小学悉数下放大队,实行“民办公助”,教师“回队任教”。至1972年恢复公办。
1969年后,在“初中不出社”口号下盲目发展,至1970年,中学多达74所。1976年,有小学573所,学生66763人。1976年复减至47所,另有66所小学附设初中,学生达23325人。
1979年后,贯彻“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”方针,纠正“文革”间盲目发展现象,六年间先后撤并小学180所。
1980年,完中缩并为9所,初中31所。1981年,增办丹城中学。1983年后,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,6所中学附设职业教育班。
1985年2月,丹城第二中学建成。是年,全县完中9所,初中32所,共395班(其中高中56班),学生20656人(其中高中生2946人),全县小学393所,1384班,45778名学生,入学率达98.2%。 [14]
1988年,象山县成立成人教育办公室。办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21所,丹城开设培训中心和职工学校10个。象山县聋哑学校成立。
1989年,普高由9所减至5所。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由1985年的72.4%提高到1988年的81.6%,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比例由1985年的31.8%降至1988年的21.8%。 “象山县第一中学”复名为“象山中学”,是年起,停止招收初中学生,改为高级中学。
1993年 12月全县乡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,全县小学初中学生一律免收学费。
1996年,象山中学迁入东谷湖路东、郭靖南路北的新校舍,象山中学原校舍创办象山县第三中学。
1998年,开始筹建宁波滨海学校,新建九年一贯制文峰学校,同年九月两校开学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为文峰学校题写校名。
2000年,开始筹划建设象山县教育园区。
2003年,撤并高塘岛乡初级中学和高塘岛乡中心小学,建立象山县高塘学校,2003年秋开始运行。
2005年象山县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。
2006年合并象山县南庄初级中学、象山县南庄中心小学,建立象山县城南学校,城南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,2006年秋季开始运行。
2007年决定组建文峰教育集团,由文峰学校、林海学校、城南学校、爵溪学校组成,集团内部实行人、财、物、教学等方面的统一管理,文峰教育集团为县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。
2009年同意将新桥镇初级中学、新桥镇东溪初级中学和新桥镇中心小学合并,组建成立九年一贯制象山县新桥学校,办学性质为国有公办,学校的管理体质为镇属学校。
2017年1月18日宁波大红鹰学院与象山县政府签约,合作共建象山影视学院。这所影视学院位于大目湾新城中心区,总用地面积350亩,总投资10亿元。
截止2017年12月,全县有幼儿园88所,早教中心1个;教育行政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管理的学校81所,其中,小学28所(社会职业学校因校舍收回停办),较2016年减少一所;初中10所;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;高级中学、完全中学、职业学校各3所,特殊教育学校、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各1所;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(学校)、县成人教育中心.县社区学院各1所,镇级社区学院2所、乡镇成人学校14所。在幼儿园注册的幼儿及婴儿19853人,全县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学生62725人,成人高校学员2811人。学前3年入园率99.70%。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、完成率100.0%(个别正常儿童病休),“三残”儿童少年入学率、完成率各为99.1%。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98.81%,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50.28:49.72。2017年教育完成率99.25%。